开卷有益
悦 读 会 Vol 6
勤于思而敏于行,
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读书的态度和类型应当是多元化的,
并不局限于本职工作的领域。
今日点滴的积累,焉知不能在将来聚沙成塔。
“开卷有益”是国富的文化传统,
每一期都会有许多同事通过书评的形式分享好书。
读书使你我辽阔与丰厚,愿读书与我们长久为伴,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10
October
2020
分享书籍: 《 Blueprint: 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 》
[美] Robert Plomin 著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给所有人的遗传学和心理学普及读物。作者罗伯特·普罗明从事行为遗传学研究45年之久,见证了DNA在心理学领域带来的重大变革。他认为,我们需要对“我们究竟如何成为我们”这个问题进行颠覆性的重新思考。
作者简介:罗伯特·普罗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行为遗传学教授, 曾任行为遗传学协会董事、编委。他还被选为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
书评作者 | Christine
基因(天性)和环境(培养),到底哪一个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上世纪大部分时间,心理学界都被“人性白板论”所主导,认为是后天的环境和培养让我们有不同的个性和行为,到60年代遗传学家开始挑战这个观点。
两年前有幸和诺贝尔奖得主、DNA的发现者James Watson教授一起吃饭,席间讨论起这个话题,他说:“以前很多人认为我们命系星象,但现在我们知道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
在MIT出版社出版的新书《Blueprint: 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中,心理学家兼遗传学家Robert Plomin教授将他近五十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基因的重要性。
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人的不同蓝图来自于人与人之间拥有1%不同的基因组合。每个人的外形和个性都深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包括身高体重、智力、内向或外向、疾病等等。基因是人生最大的系统性推动力。我们的很多特质,从出生起就被决定了。我总结一下这本书的主要观点:
一、人类的外形和行为模式受到基因的强烈影响。
Plomin 教授因为其对领养儿童和双胞胎的长期观察而享誉学术界。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发现,领养儿童的性格更像其亲生父母而不是养父母。尽管被分开抚养,同卵双胞胎也比异卵双胞胎在行为上更为相像(异卵双胞胎的基因差异性和普通兄弟姐妹一样)。
后来科学家们在梳理了人类基因组后,确认了与外形和行为模式相关的成千上万种基因变异。
Photo by Nina-Z on Unsplash
二、基因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百分之五十的心理特征差异,剩下的归因于环境。
但这些环境因素都是随机的非系统性的,来自不可预测的偶发因素,而不是在一间放满书的房子里长大这种刻意安排。
根据长期数据观察研究,即使是最重要的一些环境因素例如家庭,学校等(如果排除基因因素)也只有少于5%的影响。而且环境本身也被基因所影响。所以基因的作用会进一步扩大,因为我们会选择、改变、甚至创造符合自己基因的环境。
例如,他的研究表明,儿童在看电视的习惯上的差异约有三分之一是基因决定的。高智商的孩子更喜欢读书和选择一些可以激发他们认知发展的朋友和爱好。
再举一个例子,刻意选择英语专业有利于英语能力的培养,这属于环境因素。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英语天赋好的人更喜欢英语专业。
这就是基因影响了环境因素。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总的来说,Plomin教授认为基因的作用还是被大家低估了,很多时候环境不是独立因素,有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环境作用,但实际上我们选择什么环境,基因有很大影响。
以学校教育为例,大家都认同孩子进一个好学校非常重要。Plomin教授以英国学校为例作了定量研究,他发现如果我们控制了好生源这个因素,好学校对学生成绩的正面影响只有1%。
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好主要在于孩子基因而不是学校培养。好学校是因为好生源,和学校本身关系不大。当然这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其他环境都是一般正常情况(这个案例中是对比普通学校),并不是极端案例。
但要注意这并不是基因决定论,环境还是重要的。比如父母比较重视教育和沟通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好。这两者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也不相互独立,后面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共通的基因在驱动。
Photo by Element5 Digital on Unsplash
三、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遗传性会越来越强,逐渐回归到自己的基因蓝图。
从直觉上来看,年纪越大我们受各种环境的影响越大、积累的经验增多,基因的作用应该会减少。但研究发现,其实随着年龄增大,我们越来越接近基因描绘的蓝图,特别是认知能力(智力)。不管是同卵双胞胎之间,异卵双胞胎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智力相关系数都会随着年龄而增加。
智力的可遗传性是50%,但并不是平均分布在人的成长阶段里:婴儿时期是20%,儿童阶段是40%,成人以后则到60%,老年之后甚至达到80%。不光认知能力,很多特征都是如此。
在Plomin教授看来,这是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随机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是根据自己的基因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当我们变老,往往发现很多方面变得和父母越来越像,不是因为我们接近他们,而是大家都在逼近那张共通的基因蓝图。
Photo by Clem on Unsplash
四、基因检测的发展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好地防范一些疾病,对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将重新思考育儿、教育和社会流动性等一系列问题。基因检测应用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虽然现在大家有一些担心,但Plomin教授认为DNA是我们的将来。
看完这本书,对焦虑孩子教育的父母来说未必不是一个解脱,毕竟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孩子的差异很多已经在基因层面上决定了,命运基本上是顺着DNA这个蓝图发展。
与其和命运(基因)对抗,不如耐心聆听孩子基因告诉你的秘密,顺势而为,这样成功的几率更大而且亲子关系也更好。
现在花100美元就可以进行DNA检测,有些父母会根据基因测试,来更好地了解孩子、因材施教。
Plomin教授认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试图改造他们。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我们如何选择生活及很多影响我们人生的各种意外,包括离婚到成瘾症、抑郁症等,都受到基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
作为人类社群的一员,每个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大家取长补短,把社会运作得更好。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
版权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官网刊载内容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未经版权方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